战败后,黄维手下4大军长结局怎样?一人被击毙,两人贡献很大
毫无疑问,三大战役从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,淮海战役更是集中围歼了当时国军的大部分精锐部队,从此,长江以北再无战事。虽然解放军最终击垮了敌人,但不得不承认国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非常强悍。在淮海战役中,就涌现出诸如黄维在内的一大批国军军事将领,他们曾经在战场上给我军制造了不少麻烦,以黄维为例,此人率领的12万大军虽然最终在双堆集被包了饺子,但如果不是我方战术得当的话,谁又能保证一口啃下这块硬骨头呢?
我们姑且不论黄维能够担当十二兵团司令长官到底有何实力,其手下的4大军长也并非浪得虚名。可就算这样,当时的国军不得人心,某个人或某个团体的综合素质根本无法挽救摇摇欲坠的国民政府。那么,淮海战役后,黄维手下的4大军长结局如何呢?
第十军军长覃道善,他是湖南石门人,毕业于黄埔4期,淮海战役后,覃道善随黄维一道当了俘虏,值得一提的是,覃道善政治觉悟较高,并积极接受改造,这种情况下,他在1961年便被特赦,相比之下,黄维顽固不化,直到1975年才被赦免。
第十四军,军长熊绶春,他是江西南昌人。此人堪称是黄维手下最有先见之明的军长,正因如此,陈赓大将当时曾与熊绶春通过书信,并尽量劝其阵前起义。令人惋惜的是,由于熊绶春一再迟疑,再加上时任十二兵团副司令的胡琏一直对其虎视眈眈,熊绶春最终未能起义,他本人也在战役中被击毙。这位黄埔三期的将军去世时仅41岁。
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,湖南芷江人,他是黄埔7期的毕业生。与众多国军将领家世显赫不同,杨伯涛出身贫寒但却志向远大。在历次战斗中,杨伯涛所辖的部队都非常“勇猛顽强”,正因如此,他才能手掌十八军这一被蒋公视为五大王牌之一的精锐部队。淮海战役后,杨伯涛被俘,他不仅接受改造,还积极向我军高层献言献策,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多少有他的一份功劳。基于此,杨伯涛于1959年被特赦。
第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,他是贵州天柱苗族人,也是4大军长中唯一非黄埔系的将军。吴绍周虽然不是黄埔毕业,但同样能征善战。尤其是与日军的战斗中,吴绍周多次率部击退日军,为此,他曾获得国民政府的多个荣誉勋章。
被俘后,吴绍周详细向我军讲述了美式装备的特点,也曾仔细分析过美军的战术战法,与杨伯涛一样,他也为抗美援朝战争出过一份力。与前面三位相比,吴绍周获得自由的时间最早,他在1952年就被特赦,后来还有了新工作。不过,由于身体不好,吴绍周最终于1966年病逝。
熊绶春黄埔黄维吴绍周杨伯涛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